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招商引资 > 正文
    购物车
    0

    手艺漠沙|古老传统的竹编技艺

    信息发布者:方笈翔
    2019-08-07 21:12:19   转载
           竹编,傣语称为“散美”,是傣族擅长的工艺。
           生活在新平县漠沙镇的花腰傣与竹子有着不解之缘,村村寨寨掩映在翠绿的竹林中,利用这样得天独厚的资源,当地花腰傣人巧手编织,竹子变成了一样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到花腰傣人家做客,仿佛进入一个竹子编织的世界,斗笠、秧箩、竹篓……各式各样的竹器,工艺古朴、精湛,融入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花腰傣民族竹编生活用具
           花腰傣自古就有这样一个习俗,妇女出门,无论是赶集还是劳动,头上总是斜戴着一顶与众不同的“鸡枞斗笠”,腰间也少不了一个精致的小秧箩,生活在漠沙镇的“傣雅”(花腰傣的一支)的斗笠,中央似塔尖高耸,帽沿略往上翘,形状奇特,可以遮阳挡雨,也是一种装饰,而秧箩小巧玲珑,可以用来装各种小东西。无论是斗笠,秧箩还是背箩都是花腰傣新娘出嫁时必备的嫁妆。
    “鸡枞帽”—花腰傣妇女出门遮阳挡雨的斗笠

    秧箩—花腰傣妇女用来装秧箩饭、劳动用具的工具

    黄鳝笼—捉拿黄鳝的竹编“利器”
            一门手艺,只有日之所需,才会存在并流传。   
            竹编是花腰傣自远古就流传至今的手艺,花腰傣被称为头顶太阳的民族,或因漠沙坝谷低洼地带炎热,花腰傣需头戴斗笠以遮阳,也是流传了这门手艺的缘由。
            竹筐、竹篓等竹编制品也成为千百年来花腰傣民族集市上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除了耕种,民间竹编艺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编制,将竹编作品带到集市售卖,也为他们的收入拓宽了来源。
    制作流程
            竹编是傣族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劳动成果。竹编产品不仅使用性强,轻便耐用,而且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随着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和需求,竹编工艺品美观实用的特点,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
     1、制作原料:用当地生长的青竹作为竹编的原料。
     2、制作工艺流程:青竹—破成竹条—削均竹条—编制—成品。
     3、编制:编制是竹编制作过程中最复杂的环节,无论编制那一种产品,都很讲究竹条、竹丝的列行穿插结构。
    4、装饰:竹编成品后,要进行装饰。斗笠一般要漆上清光漆,其作用是防虫、防水,美观大方。背箩可漆上清光漆,系上背带。装饰秧箩,要雕花,上色。

    手艺人
            李正清,男,花腰傣(傣雅支),1970年7月生,初中文化,竹编艺人,新平县漠沙镇曼勒社区乌伦小组居民,16岁就跟其父学习竹编制作,30年来,他的竹编制作产品有斗笠、秧箩、谷箩、背箩、饭盒、鱼笼、簸箕、筛子等。其中,斗笠、秧箩、背箩等竹产品远销省内外,竹编给他带来了经济上的创收,竹编年均总收入2万余元。
            从1997年开始,李正清在传承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采用花腰傣刺绣、剪裁、服饰工艺等手法,在竹编工艺品上进行装饰,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其竹编制品销量大幅上升,2010年获得玉溪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艺师称号。
      琳琅满目、富有民族特色的竹制品

            近年来,李正清携带自己的竹编产品参加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等大小展会,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称赞。
    作品
    展示
    李正清部分竹编制品

           在漠沙,除了李正清,还有许多活跃在民间、从事了一辈子竹编制作的手艺人。

           有年逾古稀的老艺人,义务到学校担任竹编课程的辅导老师,发挥余热,挥舞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的大旗。
            竹编,花腰傣人编的不仅仅是竹子,也是生活。
            青黄相间,竹香暗浮。闻之,沁人心脾;观之,美不胜收;用之,环保方便。他们用古朴的技艺,编织着一代一代人的质朴的梦想。
            文末,祈愿老祖宗留下的古老技艺能世代相传,熠熠生辉!

    以上图文编辑:刘骁  孙晓明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